4月18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丁钢教授在17幢718教室主讲敦学讲坛第五十八讲,讲座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中国教育重构”展开。讲座由李云星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丁钢教授从哲学、社会学与技术伦理的跨学科视角切入,系统阐述从ChatGPT到DeepSeek等技术的演进历程,深入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史。在他看来,随着全球数字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生成式AI以其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生成和创造性表达方面的卓越能力,逐渐模糊了人机之间的界限。对于教育领域而言,生成式AI不再是简单的辅助工具,而是趋向未来的“合作伙伴”,其深度思考与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将对教育的本质和人类主体地位带来深远影响。
丁钢强调,生成式AI的主体性演进使其能够在与人类的互动中展现出“类似主体”的特征,推动教育范式的重构。他指出,AI的能力不仅限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破了传统教育中“防自学”的困境。通过与AI的对话,学生不仅能获得即时反馈,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高阶思维能力,形成自主探究的良性循环。
在谈及未来教育生态时,丁钢呼吁建立人机共生的教育环境。他指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未来的教师应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价值塑造者,帮助学生在与AI共存的时代保持清晰的人类主体意识,并利用AI技术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另外,他强调要对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AI时代对高阶思维和非认知能力的需求。
最后,丁钢总结道,教育的意义在于育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担当的新一代。面对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的定位与价值,充分结合人文关怀与技术潜能,共同书写中国教育通往人机协同的新篇章。
最后交流环节,师生们积极提问,就AI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育评价的未来趋势等问题与丁钢进行了深入讨论。丁钢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瞻性视角,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前沿的思考和实用的建议。
本次讲座不仅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关于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入洞察,也为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随着生成式AI的不断进步,中国教育的重构之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期待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机协同,共同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